查看原文
其他

有创造力孩子的10个特征,你家孩子符合几条?

戴亚楠 布谷学习 2019-05-29

文 | 戴亚楠  编辑 | 金雀儿

我们相信孩子天生是有创造力的。但是作为人类能力的体现,创造性有时会令人困惑甚至有争议,毕竟没有一个指标能够精确地显示,你的创造力是89分或者多少。父母和教育者能够识别出儿童的创造力特征,是推动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孩子是捣蛋鬼还是脑洞大开的创造之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那么,就请大家跟随布谷听听先来看一下:


识别有创造力孩子的十个特点

在《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一书中,作者芭巴拉•荷伯豪斯提到了有创造力孩子拥有的十个特征,逐一对照孩子,你的孩子符合几条?

研究表明,这些特质会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希望没有因为错误的引导而磨灭掉。

1  好奇心和对世界不断增加的认识

好奇心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特点,他们不断探索新奇的事物,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大游乐场。有的家长问,为什么买的玩具不玩儿,却丢在一边,总是玩儿什么瓶盖呀、家里的小物件什么的?

对儿童早期而言,世界上的每件事物都是他们探索的领域,一件东西要探索透了,自然就厌烦了。每个孩子都像个科学家一样,有强大的驱动力去不断认识世界。

2  开放的内心感觉和情绪

很多长辈带孩子特别受不得孩子哭,我在电梯里见到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一边小声抽泣一边说脚疼,当然应该不是很严重的那种。奶奶或姥姥非常不安,她说,别哭别哭,哭不是好孩子。这种“安慰”在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先不说孩子是否有这样的特质,对于孩子情绪的“否定”,会让孩子一点点掩盖掉真实的自己,逐渐找不到内心的感觉。

3  好奇的、探索的、爱冒险的精神

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愿意去探索和发现,尝试新的事物,这一点甚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4  创造新的形象的动力

创造力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已有的认知,通过某种连接形成新的想法,比如喜欢问:如果遇见不同时空里的人物,会怎么样?

5  不以逻辑的推理解决问题

不按照成年人的“逻辑”来推理和回答问题,用直觉去感受,常有惊人之语,类似脑洞大开的感觉。

6  不盲目接受权威

不盲目接受权威和“这就是对的”的唯一观点,通过提问或能够掌握的渠道去努力找到新的证据。

7  注重专注力的形成

有专注力,对于有意义的活动全情投入,常常出现“心流”状态。对于早期儿童“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成年人千万不要过多地干扰,因为这正是孩子形成专注力的最好时机,这个专注的能力不仅对传统认知层面的学习有益,更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8  散性思考,提出多种可能

发散性思考是创造力的前身,如果说创造力能解决问题,那么发散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则是不断探索问题的边界,寻找解决方案的可能性。

9  预先创造

不被束缚地思考,当然这个和孩子发展阶段相关,如果一个小女孩喜欢玩儿妈妈的化妆品,用口红来画画,这不是她在捣蛋,而是在探寻事物的可能性。殊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探索被干扰和打断了。

10  爱与思想做游戏

很多时候,孩子会突然说一句相当有哲理的话,那是他们在和自己的思想游戏之后的阶段性“结论”,比如如何解决旅行的时候想玩儿家里的玩具这一问题?如果他们给出各种“不靠谱”的方法,根本不需要否定他,他们自己会有判断,只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探究各种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法日趋复杂。

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五大策略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有创造力的孩子,未必是有规矩和让人喜欢的,被广泛接受的“乖巧”,甚至可能是与这些背道而驰的。

比如非洲裔的美国小孩有一些特点——不能忍受乏味,对新的设计、音乐和观点感到兴奋和投入,在想象、幽默、象征及劝说上有丰富的语言,有很高的发散思维能力,等等。但是在我看到的一个调查里面,一些老师把这些特点当作是无礼行为。

坦白地说,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你会怎样看待他们呢?

就像我家大宝,会在这一刻玩儿得翻了天,下一秒就说“好无聊哇”。是认为他做事没长性、不坚持,还是说他的创造力需要更有趣的内容和丰富的信息?最初的时候,我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没有准备好更多的娱乐,但后来我发现他这一类的儿童不喜欢太结构化的活动,他希望能够自己参与到更早一步的设计当中,如此就会更多地承担起用创造力娱乐自己和同伴的工作,更可以主动地把散乱的游戏材料整理归位。比如写到这一段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另一个邻居小朋友每人带领一支“虚拟小分队”在客厅丛林探险,忙得不亦乐乎。

很多事情明白过来真的已经有点晚了,比如在大宝小的时候,我为了保持整洁,阻止了很多这种自发的创造性游戏。我想,有爱的家庭就是尽可能给儿童机会,在有支持的情况下,让他们创造和表达自己,用艺术和游戏把家变成儿童创造力的孵化器。

创造力是有发展周期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艺术方面的创造力非常不同。根据莱特福(Lightfoot)的研究,开发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时间是在一岁半至四岁之间。在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春季刊上,有这样一篇关于儿童创造力的论文《创造力和懵懂的心灵:创造过程的头脑机制》,作者威廉•莱特(William Wright)是一个视觉设计指导,有很多年艺术教育的经验,做了大量文献研究,研读了和创造力相关的论文之后,他提出几个提升创造力的策略,我觉得这几个原则在家庭环境中也非常适用,现在写出来给父母做参考。

1  日常环境

我们必须考虑孩子的个人兴趣习惯是否有助于推动灵活思考:环境如何布置,材料如何摆放,如何展示他的工作,背景音乐是怎样,墙上的视觉元素,等等。 

有个移民北美的妈妈常常感慨,好像学校走廊的墙上没有一点儿空间是闲着的,各种画展,各种主题内容。其实这样的布置是有背后的思考以及标准的。丰富的材料探索以及表达,各种视觉元素的呼应是儿童早期创造力发展需要的环境。至于在家庭当中怎么做,方法一样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可以为孩子设计一间“画室”,这个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谈。

2  兴趣当道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布林(Breen)说:“我的三十年的研究以及超过一万两千篇研究论文显示,当人做着自己热爱的事的时候,他们会允许自己深度沉浸其中,当工作本身的价值被认可,创造力会爆发。

这个描述和心理学中的“心流”状态非常相似,深入地、高品质地沉浸在某个主题或活动中,更多地细致地观察、思考,孩子的幸福感也会有提升。

有时候对父母来说,按时做一些常规的事情可能更重要,比如因吃饭、睡觉不得不打断孩子,但还有一些时候因为成人不断提问“宝宝看这个,宝宝吃这个……”打断了孩子的深度探索,也扰乱了注意力与创造力形成阶段的宝贵探索。

不如放手,在儿童早期的时候让兴趣去引导他们。我曾经约新加坡的好朋友、华人妈妈小丹写过一篇文章,她写了在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里,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弟弟如何为埃及主题着迷,从学校到老师到邻居朋友,大家一起支持他这一路的探索,给他指引、送他不同的书、绘画手工上的支持……这就是一个小男孩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自己的“学习”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埃及小专家。

3  允许失败

父母应该走出舒适区,允许孩子的失败。如果孩子们不承担任何风险,他们就不会发展新的思维模式。这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或自主独立地参与家庭事务。

不犯错误就不会成长,在管理学中也有句话:“把事情交给别人,然后看着做砸了,这就是管理。”

亲力亲为习惯了,孩子做事我们一定是不放心的,系鞋带、洗碗,他们做得当然没有大人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家长在与不在是不同的,因为你是他们的依靠,你在,当然要依赖你。而这种依赖对创造性的培养是很大的阻碍。

因为创造力不仅仅是脑袋天马行空地想象,创造力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否则就只是一些想法而已。创造力是一种能力,用创造性的方法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动手尝试实施。

4  鼓励合作

不给孩子设置太多限制,每个人都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去完成一个开放的项目。能够倾听并且看到他人想法的价值,同样也是创造力的一部分。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不同年龄、背景的群体接触,能够让孩子了解其他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如参加亲子活动或志愿者活动等。

在我们的创感教育实验当中,合作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内容。在一些艺术项目上,除了孩子个体的创作,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些合作项目。要知道,即便是艺术家,也有大量的合作项目需要进行交流。在一些亲子活动中,我们更是有目的地进行了“易子而教”的环节,也就是让孩子在安全的氛围和环境下接触其他成人。

最大的发现是,一旦父母和别的孩子在一起,就会成为更好的父母啦!我想这和界限感以及与之带来的尊重也是有关的。剑桥大学的一项名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我们一直希望在父母和孩子当中进行的,也就是合作的基础是有一个共同信任的“社区”,这个社区当中,人与人有着共同的目标(活动的主题和项目),信息自由流动(每个人都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他人的想法上叠加),共同解决问题。

5  注重早期学习经验

婴幼儿期,我们体验的学习方式越多,在之后的人生中越容易打通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据尼斯贝特(Nisbett)的研究,有证据表明,文化环境对大脑形成神经连接或思维模式有重大影响,而大脑中思维形成的模式则关系到个体是否有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知道为什么说应试教育对创造力极具破坏力了吗?为什么成绩很好的留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参与讨论?专注在学前及低年级的儿童的美和艺术的教育,就是希望在儿童早期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带给他们更多样化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的积淀看似在“玩儿”,其实是充分地接受了外界的“刺激”。

  布谷说说

如何识别、激发、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需要我们学一点方法,随时复盘——用更好的回应方式,用艺术和他一起在生活、在游戏中发展创造力。

多样化的体验和积累是父母能带给孩子的最珍贵的创造力之源。而正确的艺术教育,会让孩子感受到创造力的能量,并大大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关于具体如何操作,我将在布谷听听今后的文章中为大家一一道来。

关于作者:戴亚楠

伊利诺伊大学MBA,也是6岁、10岁两个男孩的妈妈,业余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和写作。她的个人公众号:悠然过一生(ID: kedouyouran)。本文出自作者新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

- 给孩子最好的推荐 -

《小学语文VIP名师辅导课》

精选全国名师,辅导一个孩子

全国首档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名师同步课

儿童母语教育领导品牌亲近母语精心打造

汇集全国特级教师教学经验

5000万家长的共同选择

《小学语文VIP名师辅导课》

现已在喜马拉雅FM上线喽!

一学期的课程,一节课的价格


长按以下图片扫码

一键免费试听

扫码关注

布谷听听

听见成长的声音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教育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